60岁阿姨突发脑梗离世:冬天身体最怕冷,不要犯这5个致命错误!
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,尤其是进入寒冬,脑梗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发期悄然来临。许多人一味“抗冻”,却忽视了身体最怕的那几件事。不少人还以为,冬天多穿点衣服、管住嘴就行,实际上真正危险的,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和习惯。
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,尤其是进入寒冬,脑梗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发期悄然来临。许多人一味“抗冻”,却忽视了身体最怕的那几件事。不少人还以为,冬天多穿点衣服、管住嘴就行,实际上真正危险的,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和习惯。
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残率……脑卒中,一直都是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。我们应如何筑起坚固防线?起病后又应该如何自保,把伤害减到最小?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,南京明基医院神经内科主任、主任医师叶民做客扬子名医团直播间,就脑卒中的防治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
你说说,天一冷,命就像手机电量,掉得飞快。早上醒来,打开新闻,看到“某地一男子清晨洗漱突发脑梗,不治身亡”,你还没来得及泡杯热水,就已经给吓出一身冷汗。
可问题来了,帽子戴不戴,真的会引起脑梗吗?这八件事,为什么医生要一再强调?很多人过了五十,对这些事却还懵懵懂懂。脑梗不是突然掉下来的雷,它往往是在你忽略了很多“小毛病”之后,悄悄酝酿出来的。
“医生,我没感觉哪里不舒服,怎么体检就查出了颈动脉斑块?”门诊中,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一脸不解。颈动脉斑块,就像潜伏在血管里的“定时炸弹”,静悄悄地,却可能在一瞬间引发严重后果。
如果有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,极有可能是脑卒中,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。
近日,以拍摄接地气生活段子走红的自媒体账号 “大力与小贝”,突然打破日常更新节奏 —— 账号主页没有出现熟悉的搞笑剧情,取而代之的是一段仅 17 秒的医院实拍视频。视频中,账号男主大力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治疗,状态虚弱不堪,女主小贝眼眶泛红的模样,让百万粉丝瞬间
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。你可能不知道,过去30年里,我国脑梗发病率一路迅猛增长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个趋势还在持续上升……
他说:“我查了,叶酸可以清血栓、防脑梗,我每天吃一片,一年了,感觉脑子都清亮了。”像极了街头自信满满的养生老炮儿,手握“养生秘籍”,连呼吸都透着“我懂健康”的底气。
近日,武汉大学宇传华教授团队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,分析了中国1990年至2021的卒中疾病负担,并顺势预测了2040年的境况。
凌晨两点,我刷到一条25岁女生直播时突然嘴角歪斜的切片,弹幕还在刷“演技炸裂”,我后背却瞬间湿透——那根本不是表演,是脑梗在直播里现场发病。
前段时间,有网友给我留言,希望我写一写老年人吃阿司匹林的问题。我因为太忙没时间,就暂时搁置了。直到最近,身边一位老人因为听信传言,自己买阿司匹林吃,吃出了胃出血住院治疗,我才意识到应该尽快把这篇文章写出来,以帮助更多老年人更新对阿司匹林的认知,从而避免不必要的
一听到“阿托伐他汀钙片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降血脂的药”,仿佛它的职责只有一个:把胆固醇赶下台。真相远不止如此。这颗小小的白色药片,背后隐藏着一整套“防脑梗工程系统”,它的作用范围,远比你想象的宽广。
在不少人眼中,午睡是养生的象征,是对抗疲劳的良方。但讽刺的是,近些年多地医院接诊数据显示:不少中老年人正是午睡后突发脑梗送医。原本想靠午睡延年益寿,结果却提前“激活”了疾病。
体检报告一出来,很多人第一眼看的是血脂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,也就是俗称的“坏胆固醇”。数字如果飘红,尤其是超过3.4mmol/L,那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了。不是说你马上就要得病,但这事儿不管,早晚会出事。
在越来越低的气温里,那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动作,其实正在悄悄撕开人体的防线。尤其是60岁以后,身体的“报警器”迟钝了,血管却变得越来越脆弱。你以为只是脑袋凉了,但其实是血管在“叫苦”。
很多人对脑梗的印象,还停留在“年纪大了才会得”“熬过这阵子就好了”“多休息就没事”,甚至有人觉得只是头晕一下、手脚麻一点,不算什么大事。但事实是,脑梗并没那么“温柔”。它不像心梗那样突如其来,更多时候,是一点点“拖”出来的。等到症状明显了,往往已经错过了黄金救
厨房传来锅铲碰撞的声音,65岁的李阿姨正在热着她和老伴最爱的青菜肉丝面。可下一秒,她听见了“咚”一声——老王倒在了地板上。
脑梗,不是老年人的“专属病”。门诊上,年纪轻轻发病的病人一个接一个,三十出头就倒在地上说话不清、半边身子动不了的大有人在。不是吓唬人,是真的越来越多。
脑梗,和帽子能扯上关系?听起来像是夸张,可偏偏很多人就是忽视了这个细节。你也许觉得,戴不戴帽子不过是个人习惯,冷点而已,忍忍就过去了。